新华社济南9月24日电 题:山东:科研经费“包干制” 松绑激发新活力
记者袁军宝、萧海川
“我现在主持污水生物处理与生态修复项目,要尝试不同技术路径,或许试10次就成功了,也或许试100次都不理想。假如没有‘包干制’,编制项目的测试费、耗材费预算时,就会左右为难。”山东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教授孔强说。
2020年4月,山东省科学技术厅和山东省财政厅、山东省教育厅联合推动实施省级财政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试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的青年基金、优秀青年基金和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资助经费,实行定额包干资助。这一为科研人员“松绑”的改革举措,被一线科研人员形象地描述为“打酱油的钱可以买醋”。
山东的试点,动手早、覆盖广,受到基层科研人员普遍欢迎。山东师范大学化学化工与材料科学学院教授高雯,2018年、2020年两度获得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支持。“三年前还没有‘包干制’,经常为预算列支问题感到头疼。”高雯说,当时项目经费要分为设备费、耗材费、测试费、差旅费、劳务费等项目,每项经费都被条块分割、互不交叉,一些类别还有额度限制。
许多科研人员表示,传统项目申报机制下,编制预算细之又细,甚至要考虑买多少种试剂、每种试剂买多少瓶、塑胶手套要买多少副等。项目结束时,还要进行财政结题,仔细核对每笔支出。有了“包干制”,可把更多精力聚焦科研主业。
因改革感到轻松的,不仅是科研人员。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财计处副处长宋景华说,财计处24位同志每年分管约2亿元科研经费。改革前,为确保科研经费合规使用,报销涉及的附件就有46种。改革后,报销单据平均厚度减少了20%。
“今年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包干制’试点,由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扩展到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则更进一步,扩展至面上项目,实际覆盖超过95%的科研项目。”山东师范大学副校长王传奎说,“放水养鱼”的改革效果愈发显著。
山东试行项目经费“包干制”一年来,科技人员积极性、参与度得到很大释放。去年,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量首次突破1万项,今年上升到1.27万项。
山东省科学技术厅厅长唐波说:“山东目前已有1617名科研人员享受到‘包干制’的改革红利。山东科研经费放管服改革将继续深化,为科研人员拥有更舒畅的工作环境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