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东飞
自从“佛系”流行之后,人们猛然发现,很多人对身边社会的态度变得懒懒的、淡淡的。有人说,不对吧,朋友圈里也时不时地有群情激愤的时刻。如果我们仔细分辨,就不难发现,这些“群情激愤”总是脱不掉“你伤害了我”的指向性。一旦与“我”无关,所有的大事小情都像隔了一层雾,不再能够点燃人们的同理心、同情心。
所谓同理同情,就是公益心的体现。公益相对于私益而言,指的是跟自己的私人利益不直接相关,却对他人的利益、社会的整体利益会产生影响的那个部分。现代社会必须是一个公益心充盈的社会,人人都应当在自己的合法私益之外,关心、助推公益的实现。公益心不是所谓“有能力的人”才配具备,而是说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当拥有。民众公益心的消退是值得警醒的事情,而唤起民众公益心则是在任何时候都有价值的行动。
之所以产生了这样一番感慨,是因为这几天在微信群、朋友圈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不少朋友都在玩一个叫做“多多果园”的手机小游戏,你可以免费领取一棵树苗,然后每天去浇水。这颗树苗慢慢长大,然后结出了果实。接着,不可思议的一幕发生了。你的虚拟果树结果之后,马上会收到一箱货真价实的水果。不少朋友兴奋地晒出他们收到免费水果的“开箱图”,以证实“阳光从虚拟照进现实”的不可思议。
当他们得知自己一边玩着游戏,一边吃着水果,一边参与了精准扶贫的时候,这份不可思议就更增加了几分。同时增加的,当然还有几分与有荣焉。你在手机里种虚拟的果树,现实中就真的结出了水果,这在目前的技术层面上当然是不可能实现的。那么,水果到底来自哪里?如果你种下的是芒果树,那么你吃到的芒果就有可能来自四川大凉山。是不是可以这么理解:正因为你的开心游戏,所以大凉山地区的果农以满意的价格卖出了他们数量惊人的水果,你也因此成为精准扶贫的参与者。
应该说,人们对这类农场类游戏并不陌生。在很多人的记忆里,应该还残存着半夜起来“偷菜”的印象。几年前曾经风靡一时的“开心农场”游戏,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又被抛弃。究其原因,是这种“你偷我,我偷你”的乐趣实在不具备“超越性”,参与者难免心生厌倦。后来,阿里的“蚂蚁森林”游戏就从“超越性”入手,号召大家种树,这些虚拟的树与西北沙漠里的实体树关联在一起。和纯粹的“偷菜”比起来,蚂蚁森林在唤起民众公益心上是有所建树的。
不过,在参与公益的事情上也讲究一个“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大地”。并不是每一个人都会对西北沙漠里的梭梭草有感,也正因为如此,多多果园“在手机上种出真实水果”的创意才显示更大的突破价值。公益是高尚的事情,但越是高尚的事情越是要避免以唱高调的方式来实现。多多果园上线半个月,用户量就突破4000万,每天有超过2亿人次在“玩”。而且,已经累计有200万用户“种出”了水果,从而帮助农民售出价值3000万元的各类水果。
这就是多多果园和蚂蚁森林的区别,蚂蚁森林用户的公益感受需要一点想象力,而多多果园用户参与精准扶贫的公益感受却是“玩着游戏,吃着水果”实现的。公益本身无高下,无论是治沙还是扶贫,都是功德无量的善举。但是,唤起最大多数民众的公益心,却需要更加有力、更接地气的路径创新。拼多多凭借一款叫做“多多果园”的社交游戏,完成了一次引导公众参与精准扶贫的尝试与探索。
为什么会是拼多多?拼多多创始人黄峥曾说,拼多多将是一个由分布式智能网络驱动的“好市多”与“迪士尼”的结合体。说拼多多是“好市多”,大家都能理解,因为“好市多”代表着高性价比的商业模式。为什么又要说拼多多是“迪士尼”呢?“迪士尼”意味着快乐,黄峥应该是希望消费者在实现自己消费权利的过程中体会到更多的快乐感和获得感。这种主张,在拼多多推动精准扶贫的公益探索中已经开始体现出来。
“我公益,我快乐,我实惠”,拼多多的创新公益路径很接地气。做公益尤其要看客观上有无推动公共利益的实现,而不应该有着貌似洁癖的各种猜忌。对民众而言,手机种树结果,吃到免费水果,帮助农民卖出更多水果,他们获得了乐趣,获得了实惠,获得了参与公益事业的良好体验。由此,一颗公益心也将在他们的内心生根、发芽并将在未来结出果实。这种接地气的创新越多,公益心的整体提升就越有指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