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沂蒙山,会快闪出各种沂蒙山品牌。如沂蒙山钢化玻璃品牌——蒙钢,它隶属于山东蒙钢玻璃集团有限公司,著名玻璃制造商山东永刚玻璃制品有限公司,亦是旗下子公司,它们的开拓者正是临沂著名公益使者、企业家刘永刚。
红色热土滋养带头传唱沂蒙山小调
提到临沂总会想到沂蒙精神,沂蒙山革命根据地位于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夏蔚镇,是中国四大根据地之一,更是我们永远的精神丰碑。回想岁月,那一幕幕就像种子在心中扎根发芽,茁壮成长。
沂蒙山小调描绘了沂蒙地区的秀美风光和以前人民生活的图景,刘永刚说:每当倾听沂蒙山小调,都能感受到人们在小调中所寄托的对生活的热爱,对和平年代的向往珍惜,更能感受到沂蒙精神的内涵,体会到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这是他创立蒙钢的初心,也成为他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如今,他也成为弘扬沂蒙精神的有识青年。
80后草根青年的职业规划
刘永刚做过流水线工人、入过伍、练过摊儿、开过小店做老板,后又回到了工厂,最后自主创业。在某种程度上,刘永刚的经历正好展示了一名“80后”在制造业和服务业之间的“游荡”。
制造业能为刘永刚带来稳定的收入,但留不住这个年轻人想经济独立、想创业的雄心。只是如果缺乏职业规划和技能增长,“游荡”的生活总是难以摆脱,于是他从基础玻璃制造开始,呈金字塔式的稳步创新,大力推动技术发展,成为一行钢化玻璃制造中的佼佼者。
诚实共生成蒙钢大局观
红色精神是神之向往,是梦想向上的力量,正如蒙钢的员工寄语:青年之拳将书写未来,青年之责当保卫中华!唤醒全社会诚实竞争的意识,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期待如梦之梦,希冀诚信如影随形。
沂蒙公益路上的广角镜
刘永刚经常分享《我的改变》,那是王石的一本自传,从幼年写到初长成,再到企业家排行榜获得一席之地,系统介绍了自己的人生轨迹,但重点放在了57岁后的游学和做公益方面的心路历程和心得体会。刘永刚常说:他的积极进取和坚韧不拔,是常人难以望其项背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确实体现出当代中国企业家的责任和担当,书中对中国契约精神的分析很有借鉴意义。
王石、曹德旺能带给刘永刚更多关于公益活动的心得体会,能从他们的人生中汲取到更多的感悟,活出自己。这也促进刘永刚公益之路的前行,为家乡捐资建路,为邻省捐菜抗疫,为中国制造抛洒热血。
一次公益之行返回的路上,他没有说话,只是看着车窗外连绵的群山。山还是那些山,似乎感觉更为亲切。这是革命老区沂蒙山,是生产“沂蒙精神”的红色热土。也就是在这一片热土上,才诞生了一个个铁血汉子,一个个有着恒久意义的精神楷模,一个个向人类身心极限挑战的勇者,也氤氲出了这个蒙钢的优秀企业家。
成本、质量、创新成为蒙钢座右铭
任何制造型企业,包括带有高科技特征的制造型企业,必须始终专注于这三个指标的改善和提升。成本与利润是直接关联的,严格的成本控制,能够最大化利润指标,而利润是员工福利的来源,是企业生存的根基。
他认识到:质量与用户体验和市场口碑是相互关联的,丢失质量这个底线,很容易被用户抛弃,在市场上留下坏的口碑,企业也失去未来的发展空间,于是蒙钢加强品控,让绝大多数客户成为了老客户。
此外,创新能力才是衡量一个制造型企业优劣的重要依据。车愚路聪,车路皆聪;路愚车聪,车路皆懵。底层技术开始朝着面向业务需求的方向演化,也比纸上谈兵做切片更有划时代意义。正如他所说:要么自底向上,要么自上而下,中间开花,往往是权宜之计,或难久存,于是在刘永刚的带领下,沂蒙山钢化玻璃品牌进行了由底向上的颠覆式创新。
窥探出大国玻璃制造的崛起密码
刘永刚投身制造业多年,蒙钢成立前,它意识到制造业:人口和市场规模的红利仍在继续;传统制造业改造升级成为发展趋势,B端市场高科技产品迎来新机遇;中国市场空前,每一个细分行业曾经的外国品牌冠军,将逐渐被中国品牌取代。
一些同行认为玻璃制造业尤其是代工厂举步维艰,鲜有盈利,中小OEM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代工厂,多数原因是工艺、质量问题突出,交期、效率偏低,高不成低不就,而且胜任异形玻璃制造的企业寥寥无几。这就是目前这个供应链环节的矛盾之处,但为何这个矛盾不能很好解决呢?解决之道又在哪里呢?
沂蒙山钢化玻璃品牌归根到底要回覆到工厂生产环节的精益管理和人文管理上来,加强公益开拓。只有一线制造团队不断进行科技创新,低成本、高效率、新技术、自觉的品质控制能力才可能实现。不在组织模式和分享结构上深度探究,恐怕也是痴人说梦。他深入实践,使蒙钢拥有了制造异形钢化玻璃的能力,深弯半径可达20毫米;后又掌握u形弯钢化玻璃加工技术,还具有把玻璃弯成v形的领先工艺。
传承红色基因,坚定正确航向。沂蒙作为革命老区、红色热土,创造了感召千万大众、凝聚党心军心、激励奋斗的红色文化,典型代表作民族歌剧《沂蒙山》传遍长城内外、大江南北,让红色基因和沂蒙精神彰显出新的时代价值,也激励着刘永刚凝心聚力带头吹响齐鲁“号子”,沂蒙山钢化玻璃品牌与乡亲们共同奔赴“小康之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