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天津5月22日电(记者刘惟真 宋瑞)码头上无人集卡繁忙装卸,测试场内智能车辆稳稳行驶……在天津,智能科技结合传统人力,正助推越来越多的交通场景转型升级。
一辆车
在天津(西青)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封闭测试场10公里的环路行程中,自动驾驶车辆从容转弯、避让行人,流畅应对重重复杂交通场景。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首席专家、智能网联部部长秦孔建介绍说,车内搭载了高清摄像头、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等传感器,能够实时快速识别周围环境。测试数据实时反馈到后台数据处理中心,形成的分析结果和测试报告也能及时反馈给企业。
图为第五届世界智能大会天津(西青)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展位。(新华社发)
第五届世界智能大会开幕前夕,天津(西青)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车路协同全息感知环境一期工程建设完成,首次向公众进行展示。
在天津南站科技商务区,道路周边已加装了边缘计算、激光雷达等路侧设备。“一期工程共有60个全息感知路口完成了车联网功能改造和核心系统能力提升,实现了6家企业、200余套智能车路终端信息互联互通。”中汽研智能网联技术(天津)有限公司技术发展室研发主任赵鹏超说。
“相较于单车智能容易受限于特殊天气或传感器感知范围的影响,在车路协同的环境中,车辆能通过路侧设施的信息辅助,实现车与车、车与人、车与路的互联,更有助于提升城市道路管理水平与交通通行效率。”赵鹏超说。
一座港
天津港集装箱码头上,在精准的远程操控下,吊车轻松抓起船舶上的集装箱,稳稳将其放到卡车上。
天津港集装箱码头曾是国内典型的传统集装箱码头之一。此前,岸桥司机需要坐在距离地面约40米高的驾驶舱中,透过下方的玻璃,手动操控手柄进行作业。
为了突破工艺效率瓶颈,天津港集团将“智慧港口”建设作为港口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港口各领域的深度融合。
创新应用激光扫描系统、六轴自动机器人,实现集装箱地面智能加解锁站投产;研发防摇防扭、集卡引导等关键技术,随着一个个“关卡”被攻破,自动化码头升级改造的“堵点”也得以打通。
据介绍,目前,天津港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码头自动化示范区”整体作业效率提升近20%,综合运营成本下降10%。
无人驾驶电动集卡在经过全流程自动化升级改造的天津港集装箱码头行驶。新华社记者 赵子硕 摄
“现在,司机坐在办公室里,用两个手柄和按键就能进行控制操作,一些设备甚至可以完全达到自动化。”天津港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刘杰强说,随着传统集装箱码头全流程自动化升级改造项目全面运营,操作系统智能化的发挥使天津港整体作业效率和集疏运能力大幅提升。
一张“网”
从进出港口的巨轮到机场起降的航班,从地铁公交乘坐情况到共享单车投放数量……在天津市智能交通运行监测中心,一张全面融通的交通数据网络跃然于屏幕之上。
图为天津市智能交通运行监测中心。(新华社发)
路网运行、公共交通、综合运输、共享单车……几大指数不仅能为乘客出行提供判断依据,管理人员也能及时进行定量分析、制定应对措施。
“智能交通运行监测中心投入使用后,我们在多部门的支持下,接入了110万学生的学籍信息,打通信息渠道,如今,学生办理公共交通学生卡更加方便。”该中心工程师贾国洋说。
天津市交通运输委员会副主任刘道刚说,截至目前,天津市智能交通运行监测中心已汇聚了54家行业数据,涉及8个交通行业、38类业务,数据总量约2412亿条。
“智能交通运行监测中心的建设打破了‘信息孤岛’,让不同行业之间的数据信息实现互通互联、全域支撑与充分延展,不仅对交通运输全口径、各个行业的运行管理起到了支撑作用,更有助于为交通运输行业的科学决策贡献力量。”刘道刚说。